家長好好學習,孩子天天向上
關鍵詞:愿景激勵、尊重個性、正面游戲、耐心陪伴
(2019年9月4日 評測學江蘇分享會)
大家好:我叫孫偉,來自江蘇鎮江,是一名心理咨詢師,在咨詢中接觸到很多由于學習引發親子間矛盾的個案,受程總的委托,現在和大家做一個分享。
第一,孩子對未來沒有愿景缺乏學習的熱情。來找我咨詢的媽媽們都特別著急,孩子不愛學習怎么辦?快要中考了、高考了,不愛看書,什么辦法都用了!問我怎么辦?孩子的厭學情緒不是一天兩天積累行成的,而是積累了很長的一個時間,所以改造也會是一個比較長的過程,年級越高這個過程可能會越長。家長一定要有耐心,孩子用三年形成的壞毛病,你想用三天改變,那是不可能的。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認為:兒童學業落后的原因,就在于他沒有學會思考。周圍世界里的各種事物、現象、依存關系和相互聯系,沒有成為兒童的思考的源泉...讓實際事物教給兒童思考--這是使所有正常兒童都變得聰明、機敏,勤學、好問的一個極其重要的條件。美國著名教育學家杜威的核心教育思想是:少年兒童應該從生活中學習,在做事中學習,而不是在書本里學習。他認為教育中永遠成功的教學方法就是“給學生一些事情去做,不是給他們一些東西去學”。所以找到好的學習方法是非常重要的。而我認為更加重要的是:父母要讓孩子知道學習是一輩子的事情,要著重培養孩子的學習能力,激發孩子的學習熱情。父母要在適當的時候和孩子一起做人生規劃?,F在人類的平均壽命是八十多歲,隨著醫療技術的不斷進步,未來人類的壽命會更長。父母要帶著孩子看向未來,十歲的時候干什么?二十歲的時候干什么?三十歲的時候干什么?一直到八十歲干什么?在每個人生階段,孩子的主要學習任務是什么?在每個不同的人生階段他會有哪些不同的身份?對這些不同的身份孩子又會有哪些夢想?哪些愿景?而且要教會孩子去觀察身邊的人,不同年齡段的人,他們又有哪些不同的身份。這些人中有沒有他欣賞的部分。要學會真正和孩子去聊天,用心去溝通,甚至可以在家里玩角色扮演的游戲,教會孩子換位思考。這樣孩子就會知道學習是一個漫長的過程,是伴隨他整個人生階段的,在他每一個不同的人生階段都有他需要去學習的內容。讓孩子從內心深處產生學習的渴望。
第二,停止比較和評判,在我接觸的個案中,父母拿自己的孩子和別人的孩子去做比較,是一個非常普遍的情況。甚至有的父母自己是學霸,他就要求孩子和自己一樣成為學霸。當孩子不能達到自己的期望時,就開始抱怨孩子,說孩子不爭氣,甚至于奚落孩子,把孩子的成績和自己比,總會說:想當年我怎樣優秀,你現在怎樣怎樣...我們要知道人是很容易受到暗示的。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有某個問題,他就會在這方面不斷的自我否定,逐漸喪失自信,向壞的方向發展。相反,如果一個人總被別人暗示為品行端正,善良友愛,他就會在這種氛圍發展出自我肯定的意識,他的品行就會朝著健康的方向發展。家長要用健康的心態對待孩子,才能讓孩子身心健康的成長。如果你在言語間不停地給孩子消極暗示,不僅破壞孩子內在的價值,還真的會讓孩子“破罐子破摔”。作為家長,要時刻謹記,如果孩子是一棵樹,那么父母就是樹根,樹根健康,樹才會長得茂盛。所以,從現在開始停止比較,停止評判,多多的去夸獎孩子,多多的去看見孩子身上的優點。
第三,正確的對待孩子玩游戲。每一個來咨詢的父母都在抱怨孩子沉迷于手機游戲不愿意學習,甚至耽誤學習。其實手機和游戲不過才被發明十幾年的時間??v觀人類的歷史,自古幾千年來,從來就沒有缺少過紈绔子弟,玩物喪志的人,所以真正使人墮落的不是游戲本身,而是心靈的空虛。對游戲有濃厚的興趣和上癮是兩種不同的狀態。大多數孩子屬于前者,只有少數的孩子會發展成病態。想想我們小時候玩游戲的時候,同樣是忘了回家,忘了吃飯,要大人喊了一遍又一遍才肯回家。據我了解,很多學習好的孩子和事業有所成就的人,他們都喜歡玩游戲。所以并不是手機游戲本身有問題,而是孩子缺少自控力,家長們要幫助孩子在玩游戲的同時,懂得自我約束,怎樣才能玩和學習兩不耽誤。如果家長只是簡單的收走手機,孩子沒有發展出自我約束的能力,這種強行的干涉會強化他玩手機的欲望,讓親子間的矛盾更加激化,和孩子之間的溝通會更加的困難。因為現在的孩子們缺少玩伴,所以游戲已成為孩子生活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,而且游戲也是他們交流的話題之一。面對孩子,我們做父母的一定要站在孩子的角度,理解他的所想所為,用他樂意接受的方式對他的成長進行指導。更重要的是讓孩子學會自己管理自己。
其實,不要說孩子就是我們自己也會經常犯錯也會沉迷于手機游戲。
第四:不要隨意打罵孩子,多一些耐心。如果在對待孩子的過程中發現自己做錯時,要及時的和孩子道歉,真誠的道歉!家長當然都不是圣人,會經常因孩子的問題,有情緒的起伏。當我們不能及時的控制好情緒的時候,沖孩子發脾氣,甚至打罵了孩子。事后,一定要及時真誠地向孩子道歉。打罵孩子可能會讓孩子不再犯錯誤,但是卻會給孩子的成長留下很大的隱患,而且這種傷痛會伴隨孩子的一生。在我接觸的個案中,因為小的時候有被爸媽打罵的經歷,所以在工作和生活中變得很消極。他已經不記得是因為什么事情被父母打罵,但是父母打罵的這種傷痛,卻一直留在了心里。不愛交朋友,常常會把自己一個人關起來,而且他對別人也不能信任,不能夠敞開心扉,感覺很孤獨。所以,父母的學習和成長是送給孩子最好的禮物。
最后我還想跟大家分享的是,有的孩子認真細致,有的孩子粗心大意,有的孩子心靈手巧,有的孩子笨手笨腳,而我們作為家長,要允許這種差異的存在。如果用花朵來比喻孩子的話,有的孩子是桃花開放的春季,有的孩子是荷花開放在夏季,有的孩子是菊花開放的秋季,有的孩子是梅花開放在冬季,我相信每個孩子都有自己的花期,到了適合的季節會燦爛地開放,作為父母的我們多一些耐心去等待,多一些耐心去陪伴。